印尼神秘「趕屍」習俗

世界上真的是什麼怪事都有,在印尼蘇威西(Sulawesi)島上,有一個非常神秘又特別的習俗就是「MaiNene」,每年8月部落的人會把親人的遺體挖出來,幫他們好好清洗一番,再替他們穿上漂亮的衣服。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托拉雅(Toraja)族人除了清洗遺體、穿上新衣服,還會修補棺材破損的部分,甚至讓這些遺體動一動,列隊在村子裡遊行。

當地的信仰認為,死著的遺體一定要回家見親友,才能夠投胎轉世,所以才會出現「趕屍」習俗。

以前,托拉雅對外交通不便,民眾都不願意出遠門,因為擔心萬一死在遙遠的異鄉就回不去故鄉了,所以只要當地民眾在外地過世,一定要尋求「趕屍」專家的協助,指引亡者回到故鄉。

托拉雅人把死亡看成新生,他們會為死者舉行盛大的葬體,將遺體放入棺材並懸掛於懸崖的洞穴中,他們稱這種墓穴為「不會冒煙的房子」。

托拉雅人一點都不害怕遺體,他們認為當靈魂被釋放出來以後,死亡就有了一個「重要的意義」,就像是跟活人相處一樣,趕屍下葬過程中,還會有人與屍體合照,他們替遺體換上新衣時內心也不會害怕,表情也非常的自然,死者就在親友陪伴下入棺迎接來世。

在托拉雅族人的信仰中,普昂‧馬圖是他們所信仰的天神,他無所不在,在同一天裡,天神創造了人類、稻谷和牲畜,直到現在這三樣東西都具有極強的繁衍能力,也是他們的祖先。

趕屍也稱「移靈」,俗稱「吆死人」,是中國湘西和印尼南蘇拉威西省托拉雅地區的一種運送在他鄉死去的本地人遺體回鄉的技法,是殭屍傳說的來源之一。

在中國認為該技法和苗族巫術有聯繫,屬於茅山術祝由科,有時也用祝由科指代趕屍,隨著交通的便利,這種運屍方法已經越來越少見。

印尼神秘「趕屍」習俗

湘西沅江上遊(沅陵、瀘溪、辰溪、漵浦)一帶較貧瘠,本地很多人赴川東、黔東等地區採藥、狩獵或做小生意為生。

而這些地區都瘴氣較重,流行惡性瘧疾,常有人死亡,而許多人都有屍體要帶回老家的「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但由於當地山路崎嶇,不能用車、擔架等運輸屍體,因此才會有趕屍這一方式出現。

湘西施行趕屍多在天明之前,施術的趕屍匠敲小銅鑼,執攝魂鈴使人避開,順便讓有狗人家關起家犬,以防它們來咬壞屍身。

趕屍匠很少提燈籠一類照明,身後幾具屍體排成一排,一行在山路行走。

屍體多以黑色屍布遮住,行走時多似蹦跳前進狀,另頭戴高筒毯帽,臉上貼幾張黃符紙。天明前趕屍匠和屍體在不住活人的死屍客棧停歇,夜晚再出發。還有傳聞部份趕屍匠亦有「招魂」的本領,讓屍體做一些和活人一樣的事情。

托拉雅的趕屍更注重引導死者回家見過親友,從而走向來世,屍體回鄉後舉行類似超度的儀式。

湘西趕屍匠傳承靠師徒關係,趕屍匠需16歲以上,相貌醜一些,身高1.70米以上。入門要經過三項考核:望著太陽轉圈,停下後指出東南西北,因為工作多在夜晚,分清方向很重要;還要進行扛重物的訓練,以免沒有力氣;並在深夜去墳山尋找一片師父放置的梧桐葉,鍛煉膽量。入門後師父會教弟子畫符、「三十六功」等手藝。

湘西沅江上遊

傳說中國上古時代蚩尤與黃帝交戰,廝殺慘烈,蚩尤爲了運回戰死兵士的遺體,便命手下軍師設法運屍,相傳中國的「趕屍」最早便由此而來。

而在印尼,傳說趕屍源自數百年前塔納托拉雅(Tana Toraja)地區的西托拉雅和東托拉雅內戰,戰後雙方都把死去的親人遺體帶回家,採用特殊的方式讓屍體自己回去。

湘西趕屍的屍體大多經過苗醫等防腐處理後搬運,死者身上大多塗抹辰砂,施以辰州符。有關具體過程台灣和中國大陸媒體各自對趕屍進行分析解釋,兩方的看法有區別。

台灣的分析認為運屍的主要工具是竹子,運屍匠用竹子穿過死者大袖壽衣的腋下,將數具屍體排在一起,前後兩名運屍匠便可抬竹子運屍。

屍體的雙臂被綁在竹子上,大袖使得竹子可以被遮住,而竹子的韌性使得前進時會上下晃動,帶動屍體同樣上下晃動,遠觀便有如屍體蹦跳狀前進了。

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等中國大陸媒體則報導說有運屍匠會只留下屍體的頭和四肢而拋棄軀幹,而另用稻草等扎一個新軀幹,而搬運時一名運屍匠會把屍體背上,然後一起套上黑屍布,為防止死者家屬看穿,趕屍匠會獨辦收殮,只讓家屬粗看屍體。

這種解釋沒有說明如何同時運多具屍體,也沒有解釋屍體如何蹦跳狀前進。

「趕屍」的習俗成為香港殭屍片的靈感來源之一,如林正英趕屍等場面,殭屍片中屍體蹦跳前進的動作也來源於蹦跳的趕屍屍體。

殭屍片的成功,讓「趕屍」不再只是一種運送屍體的習俗,反而大家都忘記了背後的意義,而成了一種大眾的娛樂,大家只覺得這種動作逗趣可笑,但其實卻是有著很深沉的文化意義呢!